影像圖1   

 

在走設計的這條路上,多數的設計師對自己的身份是感到迷惘的,設計師存在的位置是非常尷尬與矛盾的,大家需要他們,可是他們又非常不重要,看似位置很高,其實一點也不高,看似一種專業,但這種專業人人想取代,包括許許多多的業主都想自己來,很多人都要求設計師用心付出,但又希望設計師不要獲得太多利潤,基本上台灣的設計師是在一種錯誤的制度下所產生的名詞,基本上跟台灣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樣,屬於名稱未定論。

「多數的盲從,產生錯誤價值觀,也包括設計師自身!」

做設計的你,思考一下,在學時期給了自己什麼樣的願景,然後走出社會以後所面對的跟學校所學的基礎完全不一樣,室內設計變成一種商業模式,菜市場的喊價,十一月底我前往某一個案子恰談一個設計,屋主拿出已簽約的契約,對我們說對方給的價格太貴,他簽約後不願匯給對方頭期款,因為覺得對方價格太高,把對方的圖及估價赤裸裸的給我們看,然後對我們說,希望我們這些內容一百萬裡面我們全部都能包掉,問題是對方在經過協商後,已經從150萬降為120萬,那給我們一百萬卻不改內容項次,這樣的空間在哪裡,再加上這種類似於毀約動作,再找後者設計公司來比較,不得不直接說,缺乏商業道德,也徹底的把這個行業貶低,如果我們處處所面對的是這類型的業主,設計市場根本無法進步,所述!又衍生出來幾個我們所必須去警惕的問題。

這個案子最後我們沒有承接,但我們十分相信業主還是會以此模式再去找第三家或第四家,而願意承接者仍大有人在,這個業主的形態並不屬於一般購屋者,基本上是一個公司的老闆,開著BMW的X5休旅車,並非花不起預算,而是存於對於比價的慣性,他把對於廠家比價的的模式套用在自己的住家裡,卻忽略設計意涵無法以貨比三家不吃虧的觀點,因為他所開出來的價格其實已低於市場平衡機制,主要原因在於設計裝潢並不是量化品,往後執行施工彼此認知差異大,自然糾紛就多。

在上述的問題上,很自然的比價所又衍生出來的就是削價競爭,這往往是台灣設計圈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,但就偏偏它成為了一種常態,讓同行與同行間進行紅海策略,自然的會削弱了設計本質,在凡事都以預算為優先考量下,自然做不出好設計,這些都成為設計行業慢慢的變成邊緣產業,而越來越不受重視的主因,自然的錯誤的價值觀與盲從,成為眾人所知的觀點,包括設計師本身也認同了這樣的規則,失去設計意涵的設計,變成住屋者的個人主體觀點,自然無法與先進的思潮接軌,就成島國心態的設計了!我們設計師圈對於什麼風格都不像的風格,戲稱為「台式風格」,因為這些設計觀點與世界脈動完全拖勾。

「打造神格化的背後隱藏的危機!」

原本上媒體為正確的宣傳公司形象與理念的經營方式,但台灣設計業卻是被媒體掌控,只要花了錢誰都可以上電視,就算是不佳的設計一樣的可以打造成一百分,其以掌握媒體者做莊,設計者傳達觀念,而觀眾就成為很直接的資訊吸收者,然背後的危機就是宣導了錯誤的觀點給大眾,這個影響擴及報章雜誌及網路媒體,而被錯誤催化過的市場,就像寫錯程序一般,只能將錯就錯下去,卻沒有人敢去正視與面對的問題!

很多人都想在自己有足夠經驗後出一本能讓自己擁有知名度的書,比方"設計師不會說的某某事",設計師不會說即代表是一個商業機密,而這些不會說的事,都是設計師經年累月的經驗,產業經驗是所有行業的最高價值,但很多內容都把這個說透了,設計師幾乎沒有祕密了,很多籌碼被攤在陽光下,機密自然不是機密了,更大的危險是,有些內容僅是個案或主觀見解,並非所有的設計者都是以此邏輯辦理,這些資訊都可能造成讀者的錯誤理解與認知,我們反向思考想一想,我們在公司上班,很多公司都不希望自身賴以維生的技術曝了光,但設計業卻是一個很奇怪的市場邏輯,能去挖多少知識都想盡辦法去挖取。

但真正台灣設計產業的危機,在於施工技術人員的嚴重斷層,這才是真的警訊,卻被所有人忽略,仔細思考一下,設計再好、了解再多,沒有執行者的執行,都成為紙上談兵,我們台灣的設計教育及施工教育並不完善,說到底設計的根基與爭議的降低,主要是在技術人員的扎實訓練,那才是根本!!

 

更多內容請參訪天空元素視覺空間設計官網

http://www.skyet.com.tw/

arrow
arrow

    Jerry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